背景一、汉代意味什么

关灯护眼    字体: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

下面是对钱穆先生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的简化,稍做添加。

第一讲、汉代

一、政府组织

皇权和相权是分开的,皇室和政府也是分开的,但没有严格明白的规定。因此有雄心的皇帝常常要侵夺宰相的相权。

地方政府共分两级:郡与县。官级分得少,中央到地方、地方到中央,上下通达灵活。

地方上有自治组织,首领称三老,代表地方,协助政府。

二、选举制度

汉武帝以前,官员子弟进皇宫当侍卫,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,就出去做官。汉武帝时设立太学,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等,甲等出身的为郎,留在中央;乙等出身的为吏,回到地方政府。

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,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。待有了成绩,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。政府一切官吏,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。

无论选举或考试,都是分区定额的。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,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。中央政府里永远有全国各地域人民参加,中央政府始终是代表着全国,全国人民都有进中央政府的希望。

三、兵役制度

汉代是全国皆兵。一个男人到二十岁时受田,“三年耕,有一年之蓄”,从二十三岁起,他有了一年储蓄,可以离开家为公家服役了。所以当时规定,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。

第二讲 唐代

一、政府组织

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,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,唐宰相则采用委员制,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,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。

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,当时称为三省:一中书省,二门下省,三尚书省。此三省职权会合,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。

政府一切最高命令,皆由中书省发出。中书拟定诏书,皇帝画一敕字,即成为皇帝的命令,然后行达门下省。

门下省接获诏书后,即加予再审查。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,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。命令自门下省复审完成后,即送尚书省执行。

尚书省共分六部,即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。

三省制度就是中国的三权分立。

不经过三省,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,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,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。

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较汉代进步了,但以地方政府论,则唐不如汉。汉代的地方自治组织如三老,到隋唐便没有了。

二、选举制度

汉代的推举人才逐渐被地方豪强把持,唐代针对此弊,改成自由参选,即个人不需地方长官同意,就可以参加中央考试。

三、唐代经济制度

政府对每一穷人,都分一田地,使其可以生活,类似社会主义。对上层的富民则人其自由发展,类似自由经济。

这一制度的关键是知道全国有多少人,按人授田。唐初的人口册是极完密的,自小孩出生,成丁,以至老死,都登载上。古代交通既不便,政府组织简单,纸张亦贵,书写不便,户口登记逐渐错乱,此制即无法推行。

四、唐代兵役制度

汉是寓兵于农,即全农皆兵。全农皆兵,训练不精,反而有名无实。唐代是寓农于兵,即全兵皆农,称为府兵。

百姓根据财产分九等,下三等是没有当兵资格的,只在上等、中等才能当兵。后来天下太平了,军人社会地位下降,富家子弟不愿当兵,穷苦人家不准当兵。政府有钱,就买外国人当兵,安禄山、史思明、李光弼就是外国人。于是军阀割据,发展到五胡乱华。

第三讲、宋代

一、政府组织

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得多。中书省和枢密院同称两府,中书为丞相,枢密院管军事,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。

宋代财政掌握在户部司、盐铁司和度支司三个司手中,宰相不掌握财政。

军、民、财权三分,相权低落,君权提升。唐代群臣朝见,宰相有座位,并赐茶,所谓“三公坐而论道”。到宋代,宰相上朝站着不坐。

相权虽弱,但仍对皇帝有制约。不经过中书省,皇帝写下手谕,还被朝臣认为是乱政。

中国的地方行政是汉代好,唐代比较好,宋代就太差了。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中央,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。每一城池,都存有几年的米,军装武器都有储积,所以长安丢了,地方可以各自为战。宋代则全部解中央,而地方则日趋贫弱。所以金兵内侵,汴京一失,全国很难抵抗。

二、选举制度

宋代考试制度,大体也沿袭唐代,但宋代科举的影响却与唐代不同。

第一是唐代不凭考试之一日短长,注重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舆论。宋代考试只是考试成绩。考试严了,有时反得不到真才。

其次,考试只能选拔人才,不能培养人才。在两汉有太学,在唐代有门第、幕府,都是培养人才。至宋代,除吕家韩家少数几个家庭外,门第传统全消失。农村子弟、贫苦书生,考中就是官,对实际政治生疏,没有汉唐的切实历练之风,反而轻薄好空谈。

三、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

宋代兵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,凡当兵的面上刺花字,称为配军,防他逃跑。这样的军队,当然没有用。

中国对付北方敌人,非骑兵不可。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能养出好马,一在东北,一在西北。在宋初开国时,正好一个被辽拿去,一个被西夏拿去。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。

宋代国防之弱是中国历史罕见的。幸而宋代人特别重视读书人,提倡历史传统,所以中国还能维持到现在。罗马人亡国,从此不再有罗马。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,这是宋人的功劳。

第四讲 明代

一、明代的政府组织

明太祖废止宰相,所以明代没有宰相,清代也没有。没有宰相,六部尚书上面是皇帝,大权就集中到皇帝,皇帝独裁自明清开始。

地方政府制度最好的要推汉代,唐代地方制度也还好。顾炎武说:只要看见一条大路,路基铸得坚实平坦的,询问查考,多半是唐代留下来。只要看见一座大城,坚厚雄壮,一经询问查考,也多半是唐代留下来。这反映了宋、明地方政治的衰败。

首先提到的明代地方行政就是省区制度。行省正式成为制度是元代,蒙古人征服中国,不敢把政权分散,某地方出了事,就由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,行省是中书省的分出机关,就是宰相的一个派出所。地方绝无权,权只在中央。

明代继承这个制度,地方行政最低一级是县,县上面是州和省。

汉代县上面是郡,郡上面就是中央。明代县官头上一堆省、州官员,他奉承上面的长官还来不及,哪有功夫去亲民。

省上面还有更高一级的总督,总督在明代还好,有事才派出此官,事情平定了,官仍回中央。

二、选举制度

明以前的科举,考中就到基层服务,依行政成绩逐渐上升。从两汉到唐宋,都得先从小官做起,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。

明以后的科举分成两层,下层是秀才、举人,没法当大官。上层是进士与翰林,也没有做小官的。只要书读得好,考得好,就能当大官。学历不够,再有能力,也当不了大官。

中国传统政治有官与吏之分,长官称官,下属皆称吏。官管吏,吏负责一般业务。明以前,官吏的出身并无大区别,汉代的吏做到宰相是件寻常事。到明成祖时,便规定吏不能当官。官和吏就分开,于是吏被人看不起,只有无出路的人才来当吏。做实际工作的人没有前途,当官的人不懂得、不会做实际工作,再好的想法也是流于形式。

整体而言,明代是中国历史的倒退。皇帝更专制,中央更集权,地方更虚弱,风气更衰败。

第五讲 清代

一、政府

明代废了宰相,清代便把此制度沿袭下来,皇权更加集中。

清代政治的特点是秘密不公开。皇帝颁发命令给大臣,旁人谁也不知道。譬如经济问题的,送给江苏巡抚,户部大臣不能看。有关军事的,送给两广总督,兵部尚书不能看。如是则一切事情,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,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。

中国传统政治最可宝贵处,就是在公开。唐宋皇帝的诏令,宰相一定要盖章,没有宰相的章,就不成为诏书。明代送给皇帝的公事,先送到六部,皇帝拿出来的公事,六部也一定得先看。

任何一个独裁者,都有拥护他的一个特定的集团。清代高度的独裁政治,因为皇帝背后有全部满洲人撑腰,这是民族专制。

从前每部一尚书,一侍郎,本来是正副长官。清代则要满汉分开,有一个中国尚书,还要有一个满洲尚书。有****侍郎,还有两个满洲侍郎。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,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。皇帝颁令某一人,里面讲些什么事,谁也不知道。

而且清代不许民间有发言权,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,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石碑,有几条禁令。第一,生员不得言事;第二,不得立盟结社;第三,不得刊刻文字。这三条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争取的言论自由,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,所谓三大自由了。

中国历代政府奖励大家公开发言,只有清代不许人讲话。这是满族政权对中国的压迫。

清代在省上面又常设有总督,真到有事,总督仍不能作主,还要由中央另派人,如经略大臣、参赞大臣之类。总之,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。

二、选举制度

中国考试制度之用意,本在开放政权,选拔真才,来分配于政府各部门。满清政权绝无意把政权开放,考试只让汉人们尝到一些甜头,作为一种妥协。若说考试制度是一种愚民政策,清代是当之无愧的。

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无言论自由,没有结社出版自由,而有可怕的文字狱。而知识分子无法违抗,因为满清废除了人口税。此后,一个国民如果没有土地,就不再是国家、政府的纳税人,谁来统治这个国家与他没有直接的关系。百姓没有国家意识,中国就是一盘散沙。(未完待续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

热门推荐: 美人图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席爷每天都想官宣 重生后我渣了死对头 最初的寻道者 护花高手在都市- 修罗天帝 捉鬼龙王之极品强少 茅山捉鬼人 穿成前任叔叔的掌心娇
相关推荐:大宋工业帝国纨绔太子最强修者太古神帝汉月天骄:不败战神霍去病唯我道尊金色绿茵绿茵圆梦心理禁区枕边豪门:女佣禁爱区